MacBook Pro 14″ 纯主观不完全上手体验
在这台新的 2021 款 14″ 到货前,我使用的还是那台在没有任何经验时被京东不明确的标注坑害购买的 2015 Early 的 13″,所以整体体验还算是全面提升的。
等待,然后纠结
在开始大学生活前,显然有一件很重要的事 —— 购置一台新的笔电替代旧的那台六年发布前的丐版 MacBook Pro。现在回想我居然能接受边框停航母,空载都没法流畅渲染新版 macOS 的动画,内存压力日常 50+,高负载还崩过一次的电子垃圾的(
虽然 M1 Mac 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但是已经发布了一年,随时可能被 Apple 背刺,并且只有单侧的两个 Thunderbolt 4 接口还只能外接一台显示器,实在很难认为这是个成熟的产品。于是其实在高考前就开始等传言中会在 WWDC 上发布的 M1X MacBook Pro —— 可惜并没有。
那不如考虑下 Windows 笔电?简单地浏览一下价位段,如果不追求顶尖的体验(比如 DELL XPS 系列),大部分轻薄本与全能本产品都分布在 5K - 1W 的价位内,看起来能比 Mac 省下不少钱。然而,事实是这个主流价位段里的产品几乎没有厂商提供 32G 内存。对于一般的日常使用是足够的,但是就重度使用和战未来而言,显然不太够。至于 1W 以上的高端产品,性价比差不多的情况下,我还是更愿意选择 MacBook Pro 的。
最终鸽到 10.19 发布的 MacBook Pro 2021 并没有太让人失望,基本上补齐了 M1 的短板,起步价也提高到了 ¥14999,内存价格依然堪比金条。因为贫穷所以仅仅是选择丐版 + 32G 内存 + 美式英文键盘,通过教育优惠下单。
于是,现在我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的丐版 + 32G 内存的 2021 款 MacBook Pro 14″ 了,来片面地列一列主观感受。
外观
在官方渲染图放出来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丑。尤其是侧面的图片,实在很难给我留下一个好印象,也是我没有首发下单的一个重要原因。
好在媒体解禁后给出的实拍还是很有精致感的,平整的 A 面相当舒适。之后趁福建大三本短短的四天解封第一次去了 Apple Store 摸了摸真机,确认新的模具导致的厚度增加在正常使用时并不会很影响体验,以及配备 ProMotion 的 XDR 显示器甚至比 Pro Display XDR 更舒服,才决定下单。
但除了视觉以外,新模具的一个可能比较影响体验的点在于侧边的出风口增宽后会有明显的割手感,尤其是从包里拿出来必然会接触这一区域。值得注意一下,希望下一代会改进一些。
键盘与 Trackpad
很巧,我之前使用的 2015 款同样是剪刀脚键盘,也搭载了第一代 Force Touch 触控板,但实际手感有不小的差异。整体上是有改进的,2021 款键程更长,反馈也更明确。触控板面积增大,反馈略有差异但都很优秀,比我摸过的主流 Windows 笔电毫无疑问的更好,外星科技不是吹的(
MagSafe 3
同样很巧,2015 款是此前最后一代搭载 MagSafe 2 的 MacBook。MagSafe 3 接口更宽、更浅,触点更稀疏,磁力更强,因此 MagSafe 2 和 3 并不通用。
但是电源延长线是通用的,2015 款会附赠一根。使用延长线可以让 MacBook 接地,避免一些悲剧事件。然而 2021 款(或者说近几年的 MacBook)都不再送这根延长线了,而这根线的官网售价是 ¥145,发扬一贯的抢钱精神。
此外还有一个细节,MagSafe 3 比 MagSafe 2 的充电指示灯亮起更快,同时多了一个从暗到亮的渐变过程,或者说这个渐变过程更长了。
续航
如果看过一些 M1 的评测,应该对它的低功耗与优秀的续航表现有些印象,甚至这是我选择新款 MacBook Pro 很重要的一点。但新的 M1 Pro / Max 的续航结果似乎并没有那么惊艳,尤其是在小电池的 14 寸机型上。我手上的这一台低负载续航确实不错,然而当负载高一些时,例如使用 Microsoft Edge 观看 Bilibili 直播,此时总续航大概只有 5h 左右,只能算主流水平。为此我粗略地估测了一下,观看同一个直播间,根据 iStat Menus 给出的总功率,Safari 约为 10w,Edge 约为 14w,而 Firefox 高达 18w。
至于 Safari,不仅在一些情况下做不到对,我还遇到了一些的偶发 bug,包括但不限于标签页无响应、崩溃与随机的渲染问题。如果没有这些 bug,Safari 对用户而言称得上是个快速省电的浏览器 —— 但就是有这些 bug。
然而为了续航,还得用 Safari。
散热
笔吧评测室通过压力测试给出的结论是 14 寸散热表现不佳,我个人不太认同这一点,可能是我真的没有什么需要长时间满载的任务要跑。
在我这段时间的日常使用中,根据 iStat Menus 的记录,风扇转速几乎没有达到 2000 RPM 过,大部分时间都是 0 RPM。显然,Apple 在散热上非常保守,调教偏向于安静。结果是有一定负载的情况下,会使得 C 面保持在一个比较温热的状态 确保冬天不会冻手,和 Intel MacBook 比较接近,区别是前者的风扇不会转,而后者此时大概已经起飞了。
应该可以算因为 Intel 导致的风扇 PTSD?
[email protected]: 又用了一段时间,日常使用情况下基本上是两个小核占用在 60% 左右,大核仅 cpu2 有低负载,此时风扇是不会转并且 C 面温度较低。但是负载超过这个点之后 C 面就有可感知的温度了,更高负载后风扇会启动并保持 C 面在比较温暖的状态,目前没有遇到烫手的情况。
刘海
说不显眼真的是不大相信,因此我强烈推荐 TopNotch,把状态栏背景换成黑色后观感确实要好上不少。同时建议关闭偏好设置 - 程序坞与菜单栏中的「自动在全屏幕中隐藏和显示菜单栏」,既然全屏 App 无法使用刘海两边的区域,不如让状态栏常驻。但是某些不遵循 Safe Area 的应用,例如 Telegram Desktop 的全屏图片查看,会导致图片的一部分被刘海遮挡,还是会很影响观感,
此外,状态栏右侧的应用图标被隐藏的问题。这不算一个新问题,在没有刘海的旧 Mac 上还可以选择 Hidden Bar 之类折叠一部分,展开时可使用完整的状态栏。然而有刘海的情况下,状态栏只能使用刘海右侧的区域。左侧菜单溢出可以占用右侧区域,但是右侧图标溢出并不会移到左侧。
除了 Bartender 4 的 Bartender Bar 外,我完全没找到其他可用的替代品。希望 Apple 能尽快处理好这个问题,至少给一个系统级的 Bartender Bar。
macOS
总体来讲咖喱味越来越浓,很难描述具体是哪一方面在变得更糟,但整个用户体验是明显在下滑的,这一方面我可能会稍后尝试翻译一篇(或者一系列?)文章,回顾了过去的 Mac OS X 在用户体验上作出的努力,而新版似乎不太关注这些了。
除了用户体验的倒车,还有一些其他软件上的 bug,比如下图这个内存泄漏。WindowServer 和通知中心最多时占用了超过 6G 的内存,也有其他更离谱的案例,不过我还没遇到。
简直可以匹敌 Windows 11 了。
如果一个池子进水的速度比放水的速度快,那么池子早晚会溢出来。
同理,随着你用 macOS 的时间越来越长,但是 Apple 根本不修 Bug,那么早晚全他妈是 Bug。
—— Dvel @ V2EX
第三方应用兼容性
目前 macOS 上主流应用绝大部分都可以原生运行,但是依然不可能不依赖 Rosetta。就目前来看我使用的应用中主要是 OneDrive、Adobe Acrobat 与 MATLAB 依然没有原生版本,好在除了 MATLAB 外其他也不会有明显的性能影响。大概就是在同版本 macOS 上,Intel Mac 能运行的应用,ARM Mac 也能运行,如果只使用 macOS 生态的应用并不会遇到什么大问题。至于 Windows 生态的专业软件?那何苦考虑 Mac 呢。
此外,Swift 与 Objective-C 的一个包管理器 CocoaPods,看起来应该能够原生运行,实际上并不行,还得手动使用 Rosetta。似乎是崩在 FFI 上了,但因为我不常用也不做这方面的开发,也不知道是遇到了什么天大的技术问题以至于现在还没完成适配,就是感觉有些离谱。
虚拟机
售价高昂的 Parallels Desktop 显然不想因为 ARM Mac 失去他们的市场,于是在第一时间提供了 Windows on ARM 的虚拟机支持。实际测试结果是体验相当不错,偶尔会遇到一些 glitch,还算可以接受。目前,WoA 也可以转译 amd64 应用程序了,大部分简单的软件还是能正常使用的。
而目前 VMware Fusion 也终于推出了适用于 ARM Mac 的预览版,官方不为 WoA 提供支持,即使有成功运行的案例,在没有 VMware Tools 的情况下体验肯定是远差于 Parallels Desktop 的。我没有尝试 WoA,跑了个 AArch64 的 openSUSE,体验还不错,Docker 可以正常使用,本地调试简单的 container 问题不大。
那可以利用 qemu 进行 amd64 仿真吗?可以,但体验真不行。一个比较简单的工具是 UTM,然而仿真性能非常差,并且只能单线程运行,大概也只能在应急的时候使用一下了。个人推荐配合 VSCode Remote 使用,至少体验会稍稍好一些。如果不需要仿真的话不太推荐用 UTM,小问题不少,VMware Fusion 会是个更好的选择 算了,用了一段时间发现也就 Parallels Desktop 体验还不错,VMware Fusion 和 UTM 都遇到了非常奇怪的 bug 并且完全找不到解决方案。
总结
有问题,但没有致命问题,似乎和隔壁 Windows 阵营的顶级轻薄本 / 全能本半斤八两,主要看个人偏好。特别是 Intel 推出采用大小核、使用新工艺的 12 代酷睿系列后,在日常使用上 Apple Silicon 大概也没有多么巨大的优势了。
[email protected]: 看了眼几个最新的 Intel 12 代移动端笔记本的首发测评,Intel 这波能耗比的提高有点感知不强,甚至还有被 11 代移动端倒挂的,说好吊打 M1 Max 的呢。还是等等同样在 CES 2022 上吹了能耗比大幅提高的 AMD 吧(
其他方面想到再补。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同样没有年终总结,在这里顺便祝各位圣诞 && 新年快乐。